近年来,我国大气污染呈现从局部地区污染向区域污染演变的态势,区域性污染日益频繁,尤其是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区域。导致区域污染的原因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密不可分,各个城市各自为战,没有形成区域性治污合力。而区域联动成为重污染区域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,业内人士指出,行政手段能发挥作用的空间有限,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来治理大气污染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已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设定为京津冀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;同时,要求积极推进辽宁中部、山东半岛、武汉及其周边、长株潭、成渝、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。
《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》已经出炉,并确定了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。江浙沪确定了同样的削减标准,到2017年,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的PM2.5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0%左右,安徽省要求PM10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0%以上。目前正在以上海为主体、三省协助、环保部支持下,建设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测预报中心。江苏省正在推广南京的环保标识电子卡,未来长三角区域有望全面推广,通过环保标识互认,长三角地区可以对污染车进行异地处罚。
京津冀区域联动方面,今年将搭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,建立区域空气重污染预警会商机制。今明两年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六省市将统一区域油品标准,力争实现统一供应国Ⅴ标准的燃油。
广东也在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,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,削减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,建立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。2013年珠三角地区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.3%,今年上半年为83.6%,呈现改善态势。
业内人士指出,从目前情况来看,行政手段作用空间有限。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,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,从而实现区域节能减排、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等目标,推进不同区域的产业升级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。